面朝怒江,春暖花开
——协会公告贴上说:只有这时候,怒江的水是绿的,碧罗雪山是白的。
走进怒江大峡谷,
走进丙中洛,
走进人神共居的天堂!
一。人神共居的伊甸园——丙中洛
丙中洛在滇西北,怒江大峡谷的最北端,距昆明有900多公里,与西藏接壤,不远。
就像《非诚勿扰》中有一段台词:
葛优:那你家在哪儿啊??
苗族少女:不远。坐飞机到云南,再坐火车到自贡,再坐长途汽车到屏边,再坐一天的汽车,一天的拖拉机,一天的牛车就到了。
丙中洛就是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不远地方。
去丙中洛,我们是先坐动车到厦门,再坐飞机到昆明,再坐长途汽车到大理,再坐中巴到六库,住一个晚上,第二天再坐一天的面包车,沿怒江大峡谷,经过福贡、贡山,晚上就到了丙中洛。
先说我们坐动车到厦门坐飞机,飞机晚点,误了去大理火车,机场盛情留我们在昆明住了一个晚上免费旅馆,也好,随遇而安,第二天看班车时间还早,得以在昆明闲逛一下。
昆明是云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,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。因夏无酷暑、冬无严寒、气候宜人,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,年温差为全国最小,这样在全球亦少有的气候特征使昆明以“春城”而享誉中外。
大观楼是昆明重要的风景区之一,位于城西南滇池岸边。大观楼悬挂有清代名士孙髯翁撰写的180字古今第一长联。
来自几千公里外西伯利亚猫冬候鸟,给滇池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线。
六库东依碧罗雪山,西靠高黎贡山,怒江纵贯其间,江东是政治商业中心,江西是文化区。这个过去瘴气弥漫之地,如今春意盎然,充满生机。每当夜幕降临,沿江两岸的楼房建筑和灿烂的灯火倒映怒江,泛起闪闪光波,犹如一幅幅恬静优美的夜景画,凡是到过这里的游人无不赞美这峡谷的新城,怒江的一颗明珠。
人们把怒江大峡谷成为“地球紧皱眉头的地方”,这里皱纹之深,动辄两三千米。有人形容这里行路之难——“上山到云端,下山入深渊;若羊无路走,猴子也发愁”。但是,勤劳勇敢的人们发明了一种不在地上走,而在天上过的交通方法——溜索,那是世居峡谷两岸人们在这天堑往来的交通工具。
傈僳族有句俗话“不会过溜的人,算不得傈僳汉子”。
腰系滑轮,在滔滔怒江上飞来飞去,练就了傈僳、怒族人民勇敢无畏的胆魄。
从六库顺怒江而上,在高黎贡山山脉中段3300米的峰巅,有一巨大的大理岩溶蚀而成的穿洞,洞深百米,洞宽约40余米,高约60米,沿着怒江北上,百里之外,就可看到这个透着蓝天的石洞,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,叫做“石月亮”。
在福贡民族中学校内,有一块巨大飞来石,系一九八三年云南怒江东岸山体滑坡带来。奇妙的是崩岩落入院落,不偏不倚恰在中间,仅损失了北面房子屋檐一角,岩体紧靠面墙,有惊无险。
夜宿德拉姆旅馆。
德拉姆旅馆老板蚂蝗也是个狂热的户外爱好者及摄影高手,墙壁上四处挂满他的摄影作品,美轮美奂,让人流连不已。老板娘蚂蝗嫂也是极富情调与能干的女人,谈话间,她装作很痛苦的样子向我们诉苦:“我嫁了一个疯子,他从正月初五去西藏撒野,到现在还没回来!”据说蚂蝗今年的带队单子都已经接满了。
怒族村寨,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镇家宝"恰盖", "恰盖"由三只脚组成,一只脚是男方,是丈夫和父亲。另一只脚是女方,是妻子和母亲,第三只脚正是子孙满堂的象征。整个"恰盖"一个和谐的圆圈,也就代表着全家人的团结和圆满。
在火塘边围炉夜话,甚是惬意。
丙中洛是藏语箐沟边的藏族寨子之意,位于绵延达200余公里的怒江大峡谷的顶端,属贡山县,公路到此已到尽头了,往北只有人马驿道通往西藏的察隅。
这里地势北高南低,东西两山高耸入云,峡谷沟壑深不见底,怒江在两山的夹挤下由北向南奔流,贯穿全境,形成了“两山夹一江”的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。“雪山环抱,江河为池”,宛如怒江大峡谷辉煌的冠冕,上面镶嵌着一片蓝天,一带雪峰,一湾碧水,成为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的重要景区。
霞光中银妆素裹的卡娃卡波雪峰,像一条金色巨龙腾空跃起,巍峨苍郁的高山从四面将她环抱
田园、农舍、寺庙、草地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她的周围。山上梯田,起伏有致,线条明快,四周云雾飘渺,即使说它是世外桃源也不足矣,它简直就是天堂。
由于上天的恩赐,这样的一块平地,成为如今怒江最平整,最富饶,最美丽的地方。
丙中洛为高原台地,风光迷人,是怒族、藏族、傈僳族群居的地方,人们信仰藏传佛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,是“三教并存”之地,和谐相处,各不排斥。这里“多种宗教并存”。
二。香格里拉——秋那桶
香格里拉,意为心中的日月。美籍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·希尔顿于1933年写成小说《消失的地平线》一书。书中描写了中国藏区一个香格里拉的地方。
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,大约在60年前,几个英国人因为一次意外而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,四面雪山环绕,大峡谷的谷底有金矿,在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地方,他们受到了极好的接待,在这里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,他们觉得自己正处在东方文化的神秘核心。随着了解的深入,他们知道在这里时间确实失去了意义。
香格里拉究竟在何地,一直是世界的一个谜。詹姆斯·希尔顿给读者创造了一个人类理想的天地,也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值得寻觅深解的谜。谁也不知道,这个地方在地球的什么地方,只知道这个地方藏民叫它“香格里拉”,“香格里拉”在哪里呢?
香格里拉的传说有四个:一是众所周知的大香格里拉(中甸),二是四川的稻城亚丁,三是梅里雪山的雨崩村,第四则是这个怒江峡谷的秋那桶。
丙中洛秋那桶村,这里风光一改温柔多情的面容,多了些硬朗,多了些峥嵘。这里是滇藏交界处,云南境内的公路,到这里就到了尽头。
这里面的民居都有朴素的美感。竹木房、草顶房、黑色的木楞房、灰色的石顶房,都依山而建,错落有致,成为峡谷美丽风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窗外的风景。
“千脚落地式”的房子,下层养猪,中层住人,上层放柴或杂草。
“秋那桶”,偏僻贫穷、安静祥和;那里的孩子,天真无邪、赤脚流涕。而陡峭险峻的那呛洛峡谷,却是怒江最美的峡谷。
青山、绿水、在雪山的映衬下的怒江拖沓而去!令人神往,令人默然,令人豁达,因为这就是怒江!
(二)、沉醉不知归路~~雾里
从秋那桶跨过朝红桥,穿过一段岩壁上开凿出来狭窄险峻的茶马古道,眼前会忽然豁然开朗,那就是丙中洛的一个世外桃源——雾里。
茶马古道在云南已基本为现代交通所取代,唯有丙中洛通往藏东南地区的马帮队今天仍在古道上穿行。
这条活着的茶马古道,始于丙中洛,沿峡谷溯怒江北上,通往西藏察隅县察瓦龙。
这条滇藏古驿道,途经石门关、那恰洛峡谷等景点,蹄印斑驳,马蹄声声,空谷传响,古意盎然。
雾里,云里雾里的雾里,地处石门关以外至秋那桶桥之间、怒江以东山坡上的一个绝美村落,建筑学家认为它是美轮美奂的建筑杰作,与奥地利、瑞士、德国的乡间别墅相比,无论是环境选址,还是建构艺术都毫不逊色,稍有文化个艺术修养的人都会对它赞叹不已,把它誉为世外桃园、人间仙境、如诗如画。 图雾里
“慢慢走,欣赏啊”!阿尔卑斯山入口处提示牌,一样的可以移用在这里。
那天早晨在怒江对岸路过,第一眼看见它时,就被它的优美、精美、完美而震撼,无论是它背倚的雪山、面对的绿水、还是坐落在翠绿山坡上的错落有致的黝黑木楞石板房,都是我见过的最美的诗情田园。
“ 春归何处?寂寞无行路。若有人知春去处,唤取归来同住。”
宁静、祥和的雾里,每一个角落都是美的。
三月的怒江水如绿色的颜料,非常浓稠,五里就在这样的一江之隔的山坡上,当时正值中午,太阳已经漫过东边的碧罗雪山,稍稍倾斜地照在那片山坡上,侧逆光使得房屋呈黝黑色,房屋四周是翠绿的麦田,背景是如黛的山坡、以及晶莹的雪峰,不管是用“人间仙境”、“世外桃园”,都显得有些俗气,甚至恶俗。
树对春天的记忆
沉醉不知归路。我想,就这样远远地相望,就这样如醉如痴地与它保持距离,我甚至不忍心再走近他们,惊扰他们的安详。
村口水磨房和磨玉米的姑娘。
三。东方第一大峡谷——怒江大峡谷
狂野的回眸——怒江第一湾
怒江,天生地成,我行我素,如一个感情丰富,变化多端的女美人。古龙说:不要和美人讲道理,你只要顺着她,顺着她,你才是对的。
从青藏高原一路奔流到此的怒江,从北部的秋那桶深谷进入丙中洛,形成弯弯曲曲几道弯,最大的一道弯在坎桶无限留恋的回望丙中洛,被称为“怒江第一湾”。
石门关:在丙中洛北端,是一路夹江而行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。
两座绝壁从江边垂直而起,直冲云天,形成一道500多米高近200米宽的巨大石门。
石门关不仅雄伟壮丽,粗犷凝重,还有许多动听的民间传说,而且是进出滇藏的必经之路
怒江从石门中喷涌而出,奔泻而下,当地人称它为南礼墙。
怒江造就了另外一个美丽半岛——桃花岛。它的外形很像第一湾,但比第一湾温婉秀美,是个桃花盛开的地方,一座横跨怒江的吊桥把它和外界连在一起,怒族人在那里过着自给自足、自得其乐的生活。
回程,经过贡山、福贡县城,正直赶集,牛乡马里的人们涌聚到集市上,熙熙攘攘,在好生闹热。
。。。。。。据说怒江水电站建成后,这些河谷将被淹没。到时会在现在的半山腰上再修一条新的怒江公路,附近的人也将都随之搬迁。也许这片缥缈的土地,届时将随暴涨的水位堕入红尘,不复往昔!
四.“极边第一城”——梦幻腾冲
奇山怪地
位于滇缅驿路上的要冲边城腾冲,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商贸通道“蜀身毒道”(南方丝绸之路)的必经之地。腾冲原本只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。明洪武十四年,朱元璋派三十万大军西征云南,之后又让这些来自江南的军队基本留在云南屯田守边,史称“洪武调卫”。成千上万的江南移民来到这里,来到滇西热气腾腾的这片土地上。
对腾冲最早的最详细文字记载和描述 出自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之笔,腾越州首府的繁荣 让他惊叹 誉称“极地边城”。
当年徐霞客在腾冲历时40天的考察,用3万多个字对火山、地热、山川、物产、风情、民俗等做了较为翔实、生动的记述。
“好个腾越州 十山九无头”。腾冲是火山口多发地带。现在对外开放的这些形如倒扣铁锅的火山,仅仅是 火山公园 当地火山群的“冰山一角
那年徐霞客刚到腾冲,打听到不久前这里的火山刚喷发过,:“土人言,三十年前,其上皆大木巨竹,蒙蔽无隙。中有龙潭四,深莫能测,足声至则涌波而起,人莫敢近。后有牧羊者,一雷而震毙羊五六百,及牧者数人,连日夜火,大树深篁,燎无孑遗,而潭亦成陆。”寥寥数语,便将火山爆发的强大威力和地貌改变描述地淋漓尽致。为证虚实,徐霞客兴冲冲地登上山顶考察,他发现“山顶之石,色赭赤而质轻浮,状如蜂房,为浮沫结成者,虽大至合抱,而两指可携,然其质仍坚,真劫灰之余也。”在这些翔实文字中,让我们不得不相信眼前这座温情脉脉的青山,当年曾经“冲冠一怒”,狂喷溢出岩浆火苗,地动山河,啊“潭亦成陆”的恐怖情景。
血与火的英雄古城.
由于腾冲特殊的地理位置,自然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。滇西抗战造就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惨烈的一页。
为了切断当时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——滇缅公路,日本法西斯从东南亚反抄中国的大后方,企图攻占云南、威胁重庆,迫使中国就范。1942年5月,日寇的铁蹄踏上了滇西的土地,腾冲就此沦陷。5月5日,中国军队及时炸毁了怒江上的惠通桥,才将沿滇缅公路进犯的日军阻击在了怒江西岸,从此两军在怒江东西两岸对峙长达两年之久。1944年5月,为策应中、英、印联军对缅北日军的反攻,重新打通滇缅公路,收复怒江以西的失地,据守怒江东岸的中国远征军发动了滇西反攻战役。1944年5月,远征军便以二十集团军6个师的兵力实施腾冲反攻战。腾冲城是滇西最坚固的城池,兼有来凤山作为屏障,两地互为依托。日军经过两年多的据守,在两地筑有坚固工事及堡垒群,准备了充足的粮弹。
“没有一片树叶没有2个以上的弹孔,没有一所房子可以遮风挡雨”,可见战斗的惨烈。(二战)在战役结束后,时任国民政府兴建陵园以祭悼国军阵亡将士,起名为“国殇墓园”。
“江有竭兮誉无穷”,哀哉!壮哉!
据统计,从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20集团军强渡怒江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,历时127天,所历大小战役达40余次,毙敌6000余名,国军第二十集团军共阵亡9168人,最终收复了腾冲,使腾冲成为滇西最早光复的县城。收复腾冲一战,使得腾冲城被夷为平地。
异水仙境
由于腾冲所在的高黎贡山区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结合部,地下岩浆活动剧烈,造就了腾冲地面上规模宏大的火山群和地热群,成为我国大陆上唯一的火山地热并存地区。
热海位于腾冲地热区的高温中心,其涌水之大、蒸气之盛、温度之高、水热活动之强烈为国内罕见。走在绿意葱茏、高温潮润的“热海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”,随处可见山坡上因地热而产生的袅袅蒸汽,像神女的乳白水袖在环绕飘舞,恍然以为是瑶池仙境。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泉眼内冒出珍珠般、弹丸般、汤圆球般大小的水泡,泉眼周围生长着芭蕉、棕榈、榕树、茶花、三角梅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热带植物,一律枝繁叶茂,花开浓艳。
“遥望峡中蒸腾之气,东西数处,郁然勃发,如浓烟卷雾,东濒大溪,西贯山峡……其色浑白,从下沸腾,作滚涌之状,而势更厉……”
几百年后的今天,我们走在热海景区,可真切的感受当年徐霞客的对腾冲热海这些栩栩如生的描述。
澡塘河瀑布右侧岩壁上是著名的间歇温泉蛤蟆嘴,热水从岩壁上斜喷而出,水柱最高达1.5米。“跃出之势,风水交迫,喷若发机,声如吼虎,其高数尺,水一沸跃,一停状……揽人于数尺外,飞沫犹烁人面也。”----将近四百年过去了,徐霞客对的“蛤蟆吐水”的描绘与今天游人所看到的景观依然吻合。308 309
园树木铺就的栈道边的人造小河沟里 ,流淌着热泉喷出滚热热浪, 让人有暖烘烘烧炙感 过分靠近有烫伤之虞 ,浓浓的硫磺味道扑鼻。
一座别致的小石拱桥上 可以远眺入口的热泉热腾腾之景
腾冲温泉甲天下,热海大滚锅则被列为温泉之王,走近前,明显感受到灼人的热浪,这可是96℃的沸腾水温啊。直径3米、深1.5米的“大锅”内,碧波滚滚,水声鼎沸,雾霭迷蒙,蒸汽扑面,好像有谁不停地煽风点火,正给锅底加温。
徐霞客对大滚锅的描写是:“水与气从中喷出,风水交迫,喷若发机,声如虎吼,其高数尺,坠涧下流,犹热若探汤。”专家的评论则是:温度之高,压力之大,蒸汽之盛,水热活动之强烈,实为国内罕见。
含有硫磺及大量钙、纳、碳酸离子等矿物质的温泉,有着极好的杀菌消毒养生保健功效,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。不敢泡大滚锅,却可以舒舒服服地泡露天温泉浴场,那些温泉一个接一个,散布在青山绿水间,眼一抬便是鲜花绿树,便是蓝天白云金色阳光。不少池内还放了养生的中药,可以一个个池子逐次泡一泡,发汗,祛寒,解乏,放松,泡得全身软软的,眯上眼打个盹,梦也是香的,根本想不到自己是从冰雪世界中走来。浴罢温泉,喝喝茶水,晒晒阳光,全身俱是轻松与活力,在如画美景中感受大自然的玄秘与神奇,妙不可言,真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清爽之感。
五.中国第一魅力名镇——天下和顺
“六百年历史孕育了极边古镇,三大板块文化交汇成丝路明珠。乡虽小,却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;人不多,还有大半居留世界各地。一代哲人故里,翡翠大王家乡。小桥流水有江南风情,火山温泉是亚热风光。更有月台深巷洗衣亭,粉墙黛瓦,稻浪白鸥,一派和谐顺畅。和顺,一座滇南小镇,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。”
——中央电视台CCTV2005年“中国第一魅力名镇”腾冲和顺颁奖词
腾冲县城在抗战的炮火中满目疮痍,略带夸张的说法是光复后“没有一片树叶上少于两个弹孔,没有一栋房屋依然站立”,被认为是焦土抗战的典范。可离县城不到三公里的和顺古镇却奇迹般地幸免于难,
如果让我天马行空地描绘一座理想古镇,应该具备如下元素:质朴的人文、灵动的山水和特色的建筑,行走其间,动人的故事和市井的气息便迎面扑来。和顺,便是这样的一个理想古镇,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滇西一带明、清时代的建筑风貌。
“云涌吉祥,风吹和顺”。乡前一马平川,清溪绕村,来到和顺古镇,一种似曾相识的惊喜油然而生,让人顿时有种安居于此的冲动。
进村处,有一片沼泽地,因其人行其中极易陷入,被和顺人形象地称为陷河。陷河即以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湿地。水草丰茂,野鸭水鸟嬉戏其间。泛舟其中,田园野趣,令人沉醉。
和顺游子有词云:
“家乡好,
最好陷河头
,绿柳丛中穿紫燕,
红莲塘畔卧青牛,
结伴泛孤舟。”
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有诗赞和顺:“绝胜小苏杭”。
一踏进和顺,时光就变得慢下来了。
古镇人不多,处处透着祥和的气息
总兵府客栈,原系清代光绪年间一品大员振威将军,腾越总兵张松林老宅的和顺总兵府客栈。
建成于民国早期的和顺图书馆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乡村图书馆。一个极边之地、数千人的村落拥有一座占地两亩、藏书万卷的图书馆,恰恰说明了和顺人自古崇尚文化传承文化,不愧“书礼名邦”、“书香名里”的美誉!
刘氏宗祠
刘氏宗祠建于清咸丰五年,建筑临溪伴水、布局错落有致、风格精致典雅,宗祠两侧园中植以梅兰竹菊,环境清幽,存有“永免钱粮”、“保我子孙”乾隆时的古碑和汉高祖刘邦、光武帝刘秀、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;有目前国内最大的“家堂”(供奉祖先的神龛);宗祠内匾联、题词比比皆是,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。内设和顺茶馆,这里可品到用当地龙潭水、栗炭火烹制的各色名茶,是品茗休闲、陶冶性情的首选之地。
艾思奇故居 建筑是依山而临水的中西合璧式的四合院,院内串楼同栏,点缀西式阳台。环境清幽典雅,中西合璧的房屋建筑风格独具。
艾思奇,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。他青年时代所写的《大众哲学》和《哲学与生活》两部著作,曾引导了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
毛泽东题赠艾思奇8个大字:“学者、战士、真诚的人”。
和顺是云南最早的跨国贸易的诞生地,是西南丝绸古道上一座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百年古村。西南丝绸古道就是从这里一直往西,最终连接了西亚和南亚,和顺人一代一代走马帮、办商号,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。
和顺前辈出国“走夷方”,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,为了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,从清光绪年间开始,乡绅奔走募资、村民积极响应,逐步沿河修建形态各异的洗衣亭、凉亭,构成了和顺独特亮丽的景色,是和顺最独特、最温柔的公益建筑,实乃“贤者之惠,民众之功”。
诗云:“远山茫苍沧,近水河悠扬。万家坡宅下,绝胜小苏杭。”
走在和顺古镇的小道上,就会深深地体会到,和顺,一如它的名字,平和、安详、宁静、逸和、富足、平顺。看来名字取得如何,还是有关联的。 212 213 214 215232 233
一巷一巷地走,忘了时间,忘了岁月。
从腾冲坐了大半天大巴,晚上到了大理古城,顺便进去逛逛。
从大理半夜坐上火车去昆明,第二天3月1号,我们赶在新疆暴恐砍人之前,坐上飞机回到了家乡,回到了自己温暖的家。